2021 年,对我个人而言,是转变的一年。上半年经历了公司 IPO 的历程,之后,又投身到业务中去。比起过去数年,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更加身不由己,更多的个人时间被琐碎而突发的事件占用,线索一旦多起来,注意力就会涣散,进一步降低了有限时间的利用效率。
尽管如此,今年还是基本坚持了晨读、写作和锻炼,今年最后一封 newsletter 就打算做一个总结。
读书
根据豆瓣的记录,今年读了 40 本书。其中 5 星评分有 8 本,比例上还是比较高的。每个人使用 5 分制打分的标准都不尽相同,对我而言,4 星代表愿意推荐,5 星则需要达到让我有开拓边界之感。这样来看,5 星评分很可能个人主观判断很强,和我当时关心的主题,以及对主题的认知阶段关联很强。比如说,我会给某些主题的入门书打很高的分数,因为它很可能帮我入了某一扇门,读罢掩卷,颇有对作者的感激之情。
今年的 8 本 5 星评分是:
- 哈耶克传(艾伦·艾伯斯坦 / 秋风 / 中信出版社 / 2014-4)
- Bowling Alone(Robert D. Putnam / Touchstone Books by Simon & Schuster / 2001-8-7)
- A World Without Work(Daniel Susskind / Penguin / 2020-1-14)
- Working Backwards(Colin Bryar / St. Martin's Press / 2021-2-9)
- 关键路径(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 / 李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10)
- The Tyranny of Merit(Michael J. Sandel / Penguin Books / 2020-9-10)
- 群氓之族(哈罗德·伊罗生 / 邓伯宸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1)
- 别想那只大象(乔治•莱考夫 / 闾佳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0-5-1)
回头看,今年阅读的大主题围绕着人类社会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而展开的。西方所倡导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去中心化组织形式在微观层面上能够持续涌现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平等和极化问题,同时在重大事项上效率低下。而在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催生了垄断,唯有巨头能组织和调动规模经济来打造人类社会的未来——无论是政治预言还是科幻电影,这些场面都似曾相识,也更加让人怀疑所谓去中心化是否仅在微观层面上具有指导意义。
《哈耶克传》这本书进入视野的缘故是因为去年此时选了《货币未来:从金本位到区块链》这本书,它为 Bitcoin 辩护的理论逻辑正来自于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在连续读了这两本书后,我开始寻找更多关于哈耶克的作品,于是找到了艾伯斯坦撰写的这本传记。学者的传记并不如企业家那么具有戏剧张力,而只是在平淡生活的暗流之下,找寻思想的血脉如何彼此交织和生发。早年受到奥地利学派特别是门格尔和米塞斯的深入影响,在英国期间又碰到了凯恩斯、罗宾斯和波普,而后因为家庭原因搬到美国,与芝加哥学派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个人的思想生命穿越周期,又横跨大洋,就可能在剧烈的变化和对比中更确认自己坚信不变的事物。相比之下,身处缓慢的环境之中,心智容易麻痹,对潜移默化视而不见,也难以找到变与不变的参照系。
哈耶克坚定的相信人生而不同,知识分散在所有人的头脑中,集中控制的不会比分散秩序更有效率,这种分散秩序是通过浮动价格、利润、合同、交换商品和服务创造出来的,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建立在提供和利用零碎而分散的信息的基础上。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他自认为是一个「困而学之者」,或者说「总有很多困惑,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通过获得某种新洞见而解决。之所以有很多困惑,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运用别人轻易得出的那些现成的表述和论证」。这些品质让他的思想在不断延展的同时,仍然秉持了对少数永恒信念的坚持。
哈耶克倡导的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在近年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技术和贸易打破国界之后,加剧的不平等和极化问题日益凸显,从 Putnam 的 Bowling Alone 开始,再到 Sandel 的 The Tyranny of Merit,以及更面向未来的 Susskind 的 A World Without Work,自 20 世纪两次大战结束后,人类社会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繁荣发展时期。战争中的杀人机器转而成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础设施。在生产效率得到充分释放之后,一面是对新意义的迷茫追寻,另一面是对机器替代的软弱抗拒。
Putnam 发现 60 年代之后兴起的电视疏离了邻里关系,单向、广播、娱乐至死,这些词汇被加冕在人类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上,让它和意义的沦丧脱不开关系。我在 2020 年读了不少这个时代的商业传记,尽管起点各不相同,但终点往往归于大者恒大。互联网在有线电视后闪亮登场,承诺让人们重新连接起来,拥有自我表达的自由,而就在短短二十年间,我们已经从初代门户走到了 web3 的边缘,每一次这样的承诺都是新一代中心化平台的预言。
在自生自发秩序之下,个人能力应该不受干扰发挥作用,但现实世界中弥漫着运气的隐性影响。一切商业畅销书试图总结的那些金科玉律都不会把运气当作首要因素摆出来。正是因为这一点,成功者会以精英自居,把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和不懈奋斗。Sandel 却发现,民主政治和市场竞争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世袭」特质,在导致了严重的不平等后,仍然占据了道德舆论的上风。译者把 The Tyranny of Merit 中文版书名翻译为「精英的傲慢」,实际上它是「精英的暴政」。
不平等的根源并不在于个人能力的差异,而在于少数人发现并掌握了资本累积的秘密。资本不是黄金,而是名为「技术」的炼金之术。技术让劳动分工彻底丧失了平等的基础:有的劳动只是劳动,是燃烧的卡路里,而有的劳动却是复利、规模和网络。Susskind 意识到,劳动时代(Age of Labor)可能即将结束,而人类必须在劳动之外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在此之前,劳动就是「意义」本身,这是精英阶层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后者所提出的「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就这样傲慢无礼的忽略了「意义」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可能是一种羞辱。
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分裂是时代顽疾。这种分裂丝毫没有因为技术进步和商业繁荣而弥合,相反,却因为人们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享乐而变得更加强化了。正如亨廷顿在二十多年前预见到的,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寻求认同的主要因子,而这种认同正是在「我们」和「你们」之间的关系比较中产生并强化的。比亨廷顿更早的,伊罗生的《群氓之族》与安德森更为出名的《想象的共同体》早在 80 年代就开始着眼于超越血缘和地缘关系的身份认同,而福山则在最近的《身份政治》一书中再次修订了他的观点:人类所追寻的意义就是寻求被认同、被承认,而这一点往往被精英所漠视,仍然以过度简化的数据和模型来认知世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时常在我试图以主观视角做价值判断的时候跳出来,无论是解释现象还是改变现实,都必须努力跳出自我设定的框架,避免单一价值取代多元视角。
这也是为什么莱考夫的《别想那只大象》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据说这是一本在公关领域颇受推崇的书,其作者是美国民主党的资深竞选顾问,深谙政治宣传的手段。其核心意图在于通过设定语言框架来暗中左右民众倾向。比如「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后者就显得中性许多,也成为了主流叙事中的标准用法。人类的认知如此收到「框架」的左右,就更需要时刻觉察是否思想囿于其中。如果说《叙事经济学》一类书是在强调叙事之重要性,《别想那只大象》已经进入实战阶段,把「框架」(framing)作为一项可以持续精进的技术来研究。
类似的,《Working Backwards》把 Amazon 公司的工作流程做了详尽的说明,与同期出版的几本类似题材的书不同,这本书的作者是 Amazon 公司的两位前高管。正因如此,其中的案例和细节都更加可信。如果你把它和 Jeff Bezos 历年的股东信(Walter Isaacson 编辑出版了Invent and Wander)以及《一网打尽》的作者出版的《贝索斯传》(英文原版名为 Amazon Unbound)接连起来读,就能同时拥有宏观和微观、外部和内部的多个视角,理解在宏大规模之下的精巧系统是更加美妙的创造。
能够把宏大和精巧做结合的,是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在 85 岁高龄写作的《关键路径》。这本书我买了两本,一本放在家里,一本放在办公室,每次翻开阅读,都有一种陌生感,既来自于对书中选用的海量素材的不够熟悉,也来自于富勒先生思想跨度的难以驾驭。他一边仰望星空提出「宇宙收支平衡法」,把一切演化归因于人类如何更好的发展科学技术而吸纳和利用宇宙的能量,另一边又相信每个人所拥有的理性能够推动有意义的联合行动,从而挫败权力与阴谋。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此之外,我们都会因生物本能而产生冲动,自私自利,短暂欢愉。无论尊崇何种价值,追寻何种意义,人最终会团结在某些共同信念之下,继而一致行动,长远打算,创造奇迹。今天回头看哈耶克和富勒,他们都隐隐的选择了各自的第一性,并以此为原点推导一系列的断言。很多时候,这些断言都是「应然」而非「是然」,既不能假设人人都以纯粹理性行事,也不能认为科学能够替代宗教。每一种解释都有着深刻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如果作者并不自知,那么读者必须要心知肚明。
写作
今年是 Platform Thinking + 的第二年,算上本文,一共更新了 48 封周报和 12 封月报。按照每封新平均字数 4000 字,估计字数会超过 20 万字,比我写的那本小书还要长一些。
在写作主题方面,今年主要的几个方向:
- 从对在线社区的理解逐步延展到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会员经济、代际、更少工作、铁而不粉、新世界、道德隐喻、国家的视角)。
- 如何构建复杂网络或系统(Amazon、Square、Oracle、Coinbase、GitLab)
- 对 crypto 主题的覆盖更多了,结合基本理论和宏观环境发生的变化,做了更多合理化的解释(铁而不粉、Coinbase)。
对于第一个主题的思考具有更长时间的延续性。在线社区的缓慢兴起,似乎比整个互联网世界都要慢半拍,也因此在整个行业都在喊红利消失的时候,仍然表现出一种因姗姗来迟而错愕的复杂态度。在今年之前,大量的关于在线社区的表述都是围绕城市规划和治理的一些论述而产生的,而到了今年,在线社区形态的主流平台都达到了亿级 MAU 的规模,早已超过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模。「出圈」这样的语汇不再适合城市的隐喻,并不仅仅是因为城市自身的规模局限,也是因为现实中的城市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扩张欲望。
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始寻找更加合适的认知模型来理解在线社区,不仅仅是从规模和增长的角度,也是从吸纳能力的角度。一系列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阅读带来了新的启发:人类与生俱来的身体发肤,和在孩提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他们的一生预先赋予了深刻的印记。尽管现代性如同染缸一般的搅乱了原有的泾渭,但无法切断人们在想象中构建的共同体。
巧合之处在于,「共同体」一词的英文就是 communities,想象的共同体就是 imagined communities。在这里,在线社区和现实社会交汇到了一起。
Covid-19 显然推动了这种交汇,从 Zoom 到 Metaverse,再到 crypto 和 web3,我在 2019 年提到的 Always Live 就这么被推搡着走进了现实。虚拟并不虚幻,人们有机会在现实社会之外重新选择身份,而身份的获得并不是单向的,而是需要在社区中获得承认。在 Twitter 上越来越多的 Bored Apes 头像暗示了不菲的价格和特定的身份,就像是现实社会和在线社区之间打通了一条若有似无的虫洞。
互联网是一次万众参与的网络构建行动,其规模和建设速度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早先的运河、铁路和公路,都各自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而能够参与规划设计的仅仅是极其少数的精英。而在互联网特别是 Web 2.0 阶段,无数聪明的年轻人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织网运动中,在短短数年中,就得以参与重新建设包括通信、社交、媒体、零售、金融、交通、物流等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网络。重温这其中的典型案例的成功要素,就能窥见人类社会相互连接的关键骨骼。今年覆盖的几家公司的类型、阶段和模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善于捕捉各自领域的某些精要所在,Amazon 理解顾客至上是构建飞轮的精要,Square 发现商户是构建支付网络的精要,Coinbase 确信世界需要一个安全合规的加密货币交易所,Oracle 和 GitLab 则认为企业需要整合的解决方案。
价值创造来自于对资源的巧妙组合和利用,从而降低人类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把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留在内部流程中,而不是暴露在外。简洁而一致,就是一切成功商业的必由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于这一轮 crypto 的火热保持了一定的关注。自 2015 年开始,这个领域中总是在蠢蠢欲动,但又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它只是在不断的寻找并更换合理的应用场景。2018 年前后的 ICO 狂热除了一地鸡毛之外,并没有让外界对它留下什么好印象,换句话说就是「出圈失败」。背后的原因还是它无法以简洁一致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而这一次的 NFT,从 NBA Top Shots 到与游戏、潮流品牌的结合,它都更容易被理解——就在 Metaverse 还需要努力辩解自己到底和 VR 有什么区别的时候,NFT 对于游戏玩家和潮鞋炒家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泡沫为下一次泡沫做好铺垫,总有人在其中深陷。
锻炼
今年的时间不是那么充裕,去健身房的时间有限,去年开始的骑行也没有骑成几次。不过还是开始培养了跑步、冥想和爬山(只爬了一次)三个新项目。
虽然说是锻炼,我爱好的项目都还是偏静一些。比起对抗性的项目,我更喜欢和自己对抗,对抗因为疲劳、消耗和无聊带来的想放弃的瞬间。跑得越远,就越需要从越远的地方跑回来;爬得越高,就需要从更高的地方走下来。这种自我设置的对抗,远比任何一种对手都要强大。
冥想是另一种自我对抗。去年我也尝试过一段时间,但短暂的放弃了。记得当时有一个冥想练习叫做 Patience 耐心,我打开之后,语音引导做深呼吸,之后大概有三分钟没有任何声音,正当我疑惑是不是 app 崩溃了而去手机上查看的时候,语音再次响了起来——原来这就是与自己耐心的对抗。
身体是人的物理上限。即便如性格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特质也会受到激素的影响。与身体的对抗最终是为了提升物理上限,从而让其它事情都有更高的天花板。
2022
最后,简单展望一下 2022 年。
2022 年充满转机。而这些转机也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摘取。在工作和生活之外,阅读、写作和锻炼都是我不想放下的事情,但总体的时间始终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件事上都精益求精,以质换量。因此,newsletter 的更新频率会从现在的「每周 1 封免费通讯 + 每月 1 封付费通讯」转为「每月 3 封免费通讯 + 每月 1 封付费通讯」。这样,每月我能够有更多时间阅读和长文写作,文摘性质的免费通讯有可能还会进一步调整结构或降低频率,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太多文章在写 metaverse 和 crypto,而在这个阶段很多观点都很可能快速过时——我们都不想花时间在这些内容上。
Platform Thinking + 自 2020 年 4 月左右到现在,基本保持了持续更新。在工作很忙的时候,我当然也觉得没法继续了,但后来发现无论如何还是要读写啊,干脆稍微多花一点时间把内容整理出来,就可以发布出来。因此,我们都能看到明年 4 月两周年的来临,并期待更远的将来。
习惯是强大的,纷扰将屈服于它。
|